在新疆塔里木盆地的某油田,一口开采了15年的老井最近“火了”——日均产油量从3吨回升至12吨配资栈,单井年增油量超过300吨。这不是靠“碰运气”的偶然,而是斯伦贝谢最新研发的“智能油藏激活系统”落地的真实案例。
当全球石油行业面临“老油田递减率高、开发成本攀升”的双重压力时,“如何用更少投入挖出更多油”成了所有人的必答题。斯伦贝谢的这些新技术,正在重新定义“油田增产”的可能性。
01 老油田的困局——不是没油,是“够不着”
在石油行业,“采收率”是个关键指标:它决定了油田最终能采出多少油。目前,全球大部分陆上油田的采收率仅30%-40%,意味着地下60%以上的油“剩”在岩层里。但这些“剩余油”分布极不规律——有的藏在岩石微缝里,像“挤在沙发缝里的芝麻”;有的被高渗透层“拦截”,流不到井底;还有的因储层压力下降,根本“动不起来”。
传统增产手段往往“一刀切”:要么打加密井,靠数量弥补单井产量;要么注水/注气,靠外力驱油。但这些方法成本高、效率低。比如注水开发,每注入1吨水只能驱出0.2-0.3吨油,还可能导致“水窜”(水绕过油层直接涌出),反而浪费资源。更麻烦的是,老油田地下结构复杂配资栈,传统技术难以精准定位剩余油位置,就像在黑屋子里找钥匙——全靠运气。
问题的核心,其实是“对地下认知的模糊”。过去,油田开发依赖“测井+地质建模”,但受限于数据精度,模型误差可能高达30%。要解决这个问题,必须让技术“更懂地下”。
02 技术破局——从“模糊认知”到“精准掌控”
斯伦贝谢的创新,始于对“地下数据”的重新定义。他们推出的“DELFI数字孪生平台”,相当于给油田装了一台“超级CT”。传统测井只能获取单点数据,而DELFI通过部署高密度传感器网络,能在短时间内采集覆盖全油田的“地下三维画像”——不仅能看清岩石的孔隙大小、渗透率分布,甚至能捕捉到油藏中微小的压力波动。
举个例子:在鄂尔多斯盆地某致密油田,过去因储层渗透率低(仅0.1毫达西,相当于头发丝的1/50),常规压裂技术难以形成有效裂缝网络,采收率不足10%。通过DELFI平台分析,技术人员发现储层中存在大量“天然微裂缝”,只是被泥质堵塞。于是针对性开发了“脉冲射流解堵技术”——用高压水射流精准冲开堵塞物,配合纳米材料暂堵高渗层,最终将单井产量提升了4倍。
如果说DELFI是“透视眼”,那么斯伦贝谢的“智能完井系统”就是“智能大脑”。传统完井(油井下入套管、筛管等设备的工序)是“一次性工程”,一旦下入就无法调整。而智能完井系统在井下部署了可开关的流量控制阀,通过地面控制系统实时监测压力、温度、含水率等参数,自动调节各层的出油量。就像给油井装了“智能水龙头”:哪层油多就多开配资栈,哪层水多就关闭,彻底解决了“层间矛盾”(不同油层出油速度不一致的问题)。
在伊朗某碳酸盐岩油田,应用该系统后,油井的综合含水率从75%降至50%,单井年增油量超过2000吨,维护成本降低了35%。
03 协同进化——增产背后的行业新逻辑
如果说单项技术解决了“局部问题”,那么斯伦贝谢正在推动的“增产协同体系”,则实现了“全局优化”。
过去,油田开发是“分段管理”:勘探、钻井、压裂、生产各环节像“接力赛”,信息传递滞后,容易“各自为战”。斯伦贝谢推出的“全生命周期智能管理系统”,则将这些环节串联成一个“有机整体”。从钻井时就开始收集数据,压裂时同步模拟不同方案的效果,生产时根据实时数据动态调整,甚至在油田衰退期提前规划“二次开发”方案。
这种协同效应在伊拉克某巨型油田体现得尤为明显。该油田地质结构复杂,包含12个主力油层,传统开发模式下,各油层独立开采,资源浪费严重。通过智能管理系统,技术人员将原本分开的油层“串联”起来——利用高渗透层作为“高速通道”,将低渗透层的油“引流”至主井;同时通过注气驱替,提高整体采收率。改造后,油田的年产量从800万吨提升至1200万吨,相当于新增了一个中型油田的产能,而开发成本仅为新建油田的1/3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,这些技术正在向“低碳化”延伸。斯伦贝谢开发的“智能注采优化系统”,能根据实时监测的碳排放数据,自动调整注汽量和生产节奏,减少燃烧伴生气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;而“二氧化碳驱油技术”则利用工业捕集的CO₂注入地下,既提高采收率,又实现碳封存。在加拿大某油砂油田,该技术已实现“每增产1吨油,减少0.8吨碳排放”的目标。
增产的本质,是技术与资源的“双向奔赴”
回到最初的问题:斯伦贝谢的新技术到底“新”在哪里?不是简单的“换个设备”,而是从“认知地下”到“精准开发”的思维转变。它让石油人从“靠经验打井”转向“用数据说话”,从“粗放式开采”转向“精细化运营”。
对于中国油气行业来说,这种转变意义尤为重大。我国剩余油气资源中,70%以上是低渗透、超低渗透、非常规资源,传统技术难以动用。斯伦贝谢的技术路径(如智能识别剩余油、精准驱替、协同开发)为我们提供了重要参考——不是“榨干”地下资源,而是以更高效、更环保的方式“唤醒”它们。
站在能源转型的十字路口,增产从未像今天这样需要“技术含量”。当全球都在寻找“更可持续的能源解决方案”时,斯伦贝谢的实践证明:技术创新不仅能提升产量,更能为传统油气行业注入新的生命力——它让每一滴油都来得更有价值,让每一次开采都离“资源高效利用”更近一步。
毕竟配资栈,对能源行业而言,“增产”的终极意义,从来不是简单的数字增长,而是用智慧和技术,为人类对美好生活的需求,提供更可靠的支撑。
尚红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