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人常说,演艺圈乃是个浮华世界,演员们一出镜,便仿佛穿上了不同的面具,或是皇帝红牛配资,或是商贾,或是侠客,亦或是士大夫。然而,细细观之,这些面具往往变得千篇一律,渐渐地,我们忘了演员背后所应拥有的精湛演技,代之以资本的庇护和所谓的“老戏骨”名号。此种现象,正是当今中国演艺圈的弊病之一。
人们常对那些被捧上天的“鲜肉”演员指指点点,指责他们“演技稚嫩”,以资本之力接剧本,演什么都像,似乎只有脸庞和肤色才能区分他们。然而,鲜肉之下,几位资深演员的演技问题,却同样值得深思。可笑的是,许多“老戏骨”也是如此,不仅演技拘泥于过往的套路,反倒越来越演得像个刻板的“木偶”。
在这其中,不得不提张铁林。谁能忘记,《还珠格格》中的乾隆帝,时而和颜悦色,时而威严凛凛,令人一见倾心。而张铁林,也因此深深植入了观众的记忆中,与“皇帝”二字绑上了难以分割的关系。然而,正因乾隆形象的深入骨髓,张铁林的演技便逐渐僵化。每一次在屏幕上看到他,观众总是能一眼辨认出“怒目圆睁”的乾隆味,这份过于固定的“演技风格”,使得他即便在其他剧中出演不同角色,也难逃这一套。无论是《倚天屠龙记》中的杨逍,还是现代剧《老家伙》中的退休董事长,他的表演仿佛总是未曾走出乾隆的影子。尤其在《老家伙》中,与张国立、王刚这两位老戏骨对戏,张铁林的夸张表情和僵硬动作,更显得格外突兀。显然,他的演技早已停留在了“乾隆式的表演”上,未曾有所突破。
展开剩余73%再看倪大红,这位曾凭借《都挺好》中的苏大强一角,迎来了演艺生涯的新高峰。他以“臭脸老头”的形象成功获得观众喜爱,然而,当他再次出演不同的角色时红牛配资,仍旧沿袭那副“面瘫脸”的演技风格。在《新三国》中,倪大红饰演的司马懿本应是一位老谋深算、阴险狡诈的野心家,却因“面瘫式”的演绎,显得呆板而毫无深度。尽管《新三国》整体剧本偏离了原著,造成角色出戏的局面,倪大红的“面瘫”演技却仍旧暴露无遗。到了《狂飙》中的黑老大泰叔一角,倪大红依旧保持着那副“面瘫脸”,与张颂文、张译等实力派演员的出色表现相比,显得毫无气场。显然,这种千篇一律的表演风格,已经将他牢牢束缚在了舒适区。
靳东同样是这样一个例子。自从在《伪装者》中饰演明楼后,靳东便开始走上了“精英男”路线。无论是在《无间》中饰演陆风,还是在《林深见鹿》中饰演林绍涛,靳东几乎都在用同一副“西装革履、整齐背头”的形象来演绎不同的精英角色。这种表演风格,虽然初期为他赢得了极高的认可,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观众渐渐看到了他的演技局限——无论如何换装,靳东始终无法摆脱“精英男”的标签。最令人尴尬的是,靳东曾因在一档节目中误称“诺贝尔数学奖”而闹出了笑话,作为演员,若在戏外仍然保持架子,不免显得有些不合时宜。
再看张凯丽,曾经在《渴望》中凭借刘慧芳一角,成为家喻户晓的“国民媳妇”。然而,随着岁月流转,张凯丽的演技似乎停滞不前,逐渐陷入了“倚老卖老”的困境。从《这里的黎明静悄悄》到《中国家庭》,她的角色几乎总是一些严厉刻薄的母亲或丈母娘。显然,这种单一的角色类型,使得她的演技变得越来越机械化,观众也逐渐失去了对她的兴趣。
至于孙红雷,虽然他依旧被认为是演技派的代表之一,但他所塑造的角色类型过于单一。无论是在《征服》中饰演刘华强,还是在《潜伏》中饰演余则成,孙红雷的角色都带有一股无法割舍的“痞味”,正邪难分的气质成为了他的标志。虽然这些角色深入人心,但他却也因此陷入了“痞子”式的角色定型。尤其是在《扫黑风暴》中的李成阳,孙红雷的表演显得过于死板,无法带给角色应有的活力和张力。无论他多么想突破,观众依旧看到的是那个不变的“痞气”标签。
这些演员的困境,正是因为他们在演绎过程中形成了强烈的“路径依赖”。一种角色演得多了,便会形成一种固有的表演模式,演技的提升反而被束缚在了这一模式中。观众并非不喜欢他们的演技,而是同一个演员用同样的方式演绎同类型的角色,最终造成了审美疲劳。
不过,话说回来,这些演员本身的演技并不差,只是过于依赖于以往的经验与惯性演绎,导致角色类型和表现手法日益固定。在这种情形下,演员的“舒适区”逐渐形成,而这一“舒适区”虽然可以让他们保持稳定的演出,但也注定了他们将失去更多可能性。因此,如何跳出这片舒适区,重新审视角色,挑战自我,才是这些演员能够再次焕发光彩的关键所在。
希望所有在演艺圈中的前辈们,能够从这些问题中汲取教训,勇于突破自我,拓展演技的边界。毕竟,真正的演员,正是在不断的尝试与突破中,磨砺出自己的精湛技艺,呈现给观众更多令人惊艳的作品。愿我们看到更多不同面貌的演员,以全新的姿态,带给我们更多不一样的精彩。
发布于:山西省尚红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