光阴似箭,半年已经过去。在2025年,终于有一部剧作登上了报刊杂志的头条,犹如久旱逢甘霖,让人顿时觉得眼前一亮。这部剧,名为《以法之名》,自6月24日上线以来,观众的热烈反响便几乎从未间断股E融,口碑之高,乃至堪比曾经的《人民的名义》。这不仅是一部刑侦与公安相结合的央视大剧,更是一部聚焦政府腐败与反腐斗争的重磅之作。放眼今年,无论哪一部剧都难以比肩其深度与精彩。
剧集已完结,但剧中的每一个角色依然犹如未曾离去的影像,在观众心头久久徘徊。男主角洪亮,由张译饰演,外表温顺恭谨,内心却暗藏不满,时常渴望逃离检察官这个险象环生的职业,仿佛随时准备寻求一份更为安稳的工作。而女主郑雅萍,由蒋欣饰演,则是另一种极端——身世显赫,老父亲的庇护使她从容应对所有挑战,她面对上司同事,常带着一股令人不悦的傲慢,仿佛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。
展开剩余85%此剧的成功,正是通过角色性格的极致对比,让观众在纷繁复杂的剧情中找到共鸣。而近日《文艺报》的一篇文章,也对该剧给予了高度评价,直言这部剧精准地契合了现代观众的审美,简短的九个字将其精髓完美总结——“刀刃向内的法治之光”。
这句话可谓点出了全剧的核心内涵:法无禁止即为可以,法无授权即为禁止。剧集以此为线索,将复杂的法律体系、权力斗争和人性角力展现得淋漓尽致,36集的剧情,每一集都充满了悬念和思考,让人不得不屏气凝神,随时准备迎接下一个意外的反转。
记得剧集的开头,便以一桩“万海大案”引出整部剧的庞大格局。一个看似普通的经济案件,谁也没有预料到竟会与检察官产生如此深切的联系,更没想到东平市检察院的检察部主任乔振兴会因此“跳入冰河,以身殉职”。他独自一人凿开冰层时,我曾一度以为他是在丢弃某个“尸体”,然而,谁能料到,这个所谓的“尸体”,竟然正是他自己!
这一幕,简直就如一剂猛药,将观众迅速拉入了这部剧的漩涡,让人不禁开始怀疑:在这个看似正义的外衣下,隐藏着多少我们未曾看清的腐朽与黑暗?
洪亮与郑雅萍两位主角的性格冲突,也成了这部剧的精彩看点。洪亮,作为检察官,早已看透了政府内部的尔虞我诈,他对这个充满勾心斗角的集体深感厌恶,时常想着逃脱,甚至曾说:“去国企上班也总比在这里装腔作势要好。”而郑雅萍,凭借其父的权势,稳步上升,不仅对同僚高高在上,对待案件也是傲慢无礼,仿佛这一切都不过是她手中的一张王牌。
随着剧情的推进,观众开始关注角色们的命运,而剧集的结局也如同一场人生的缩影——命运的残酷与无奈,让人揪心。若说最初的吸引力在于扑朔迷离的“保护伞”谜团,那么渐行渐远,剧集所传递的核心思想便愈加鲜明。
《以法之名》从多方面展现了人物的命运交织,尤其是群像的塑造,它不仅描绘了正邪之间的较量,更深刻地挖掘了人性中那些复杂的情感和决策。进入结局时,剧中的20个角色命运各异,12人命运悲凉,8人前途未卜。李人骏与兰景茗的反目成仇,陈胜龙捕获万潮的场面,张译饰演的洪亮等角色的最终归宿,无不让人深思。
而对于这部剧的结尾,我只想用两个字来形容:惨胜。那些为正义付出一切的人,再也无法回到过去,但他们所捍卫的正义,始终没有缺席。就如文艺报所言:“刀刃向内的法治之光”,这不仅仅是对剧集的评价,更是对那个充满阴霾的社会局面的一种有力回应。
的确,法治剧在以往总是被许多人忽视,它不像刑侦剧那样让人心跳加速,也不像犯罪剧那样处处充满生死悬念。然而,《以法之名》却让人重新审视了这一类型剧集的独特价值——法治不仅仅是刑侦、犯罪的工具,它是所有案件解决的根基,是最深刻的社会支柱。
这部剧所展现的尺度,远远超出了单纯的案件与冲突,它通过大案的入手,揭示了复杂的社会关系,直面了人性的种种阴暗面,展现了冤屈如何被制造,又如何被反转与平冤。这份写实与深刻的洞察力,正是最打动人心之处。
然而,真正打动观众的,是剧中每一个角色身上的人性光辉。观众在追剧过程中,仿佛将自己与剧中的角色命运紧紧相连,牵挂着他们的一举一动,最终在结局的反转中领悟到:人生无常,命运难测,但我们依然可以在逆境中挣扎,甚至是惨胜,正如洪亮所展现的坚守与勇气。
所谓“以法之名”,有的人以法律为名滥用权力,而有的人则以法律为信仰,披荆斩棘。法治的真正含义,正是在于每个人对待它的态度。因为正义是如此艰难,所以它更显得尤为珍贵。
晚不可惜,无法实现,才是真正令人痛心的遗憾。每一次命运的抉择,都像一杯烈酒,回味无穷,越品越觉劲道。
我相信,《以法之名》带给我们的启示,绝不仅仅是对一场剧集的评价,更是对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应对命运、守护正义的深刻反思。愿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道路上,以法治为名,不惧风雨,勇往直前。
如此,方能不负岁月,不负自己。
发布于:山西省尚红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